《猛虎行》是一首写羁旅他乡的游子自重自爱的诗。“饥不从猛虎食,暮不从野雀栖。”诗一落笔,便以猛虎和野雀起兴,而重在野雀,所以下文不涉及猛虎,这是双起单承之法。诗中的“猛虎”,喻以暴力害人的强盗之类,“野雀”,比喻荡妇娼女之流。这两句是说游子不干非法和非礼之事,不可寄托之意,说得毅然决然。
末二句“野雀安无巢,游子为谁骄?”转到当归,语虽单项,意实双承。意谓:野雀难道没有个巢供游子栖息吗?游子为什么不去栖息,而要自重自爱呢?言外之意是,游子可以与野雀栖,与猛虎食,成为荡子和盗匪,然而游子身处逆境,却能洁身自好,保持着固有的志向和操守,所以,十分难能可贵。最后用问号,用的
出公十七年,智伯与赵、韩、魏共分范、中行地以为邑。出公怒,告齐、鲁,欲以伐四卿。四卿恐,遂反攻出公。出公奔齐,道死。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,是为哀公。
哀公大父雍,晋昭公少子也,号为戴子。戴子生忌。忌善知伯,早死,故知伯欲尽并晋,未敢,乃立忌子骄为君。当是时,晋国政皆决智伯,晋哀公不得有所制。智伯遂有范、中行地,最强。
哀公四年,赵襄子、韩康子、魏桓子共杀智伯,尽并其地。
十八年,哀公卒,子幽公柳立。
幽公之时,晋畏,反朝韩、赵、魏之君。独有绛、曲沃,馀皆入三晋。
十五年,魏文侯初立。十八年,幽公淫妇人,夜窃出邑中,盗杀幽公。魏文侯以兵诛晋乱,立幽公子止,是为烈公。
烈公十九年,周威烈王赐赵、韩、魏皆命为诸侯。
二十七年,烈公卒,子孝公颀立。孝公九年,魏武侯初立,袭邯郸,不胜而去。十七年,孝公卒,子静公俱酒立。是岁,齐威王元年也。
静公二年,魏武侯、韩哀侯、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。静公迁为家人,晋绝不祀。